摘要
想像力和新科技是社會創新的基本工具,本課程運用創意設計和新科技新媒體,動手來做社會創新。引入「藝術創客」也就是Arts Maker的觀念,Maker的意思就是要降低學習門檻,讓群眾參與創作。以美感思維成為改變環境的第一步。
二、提高社區改革的公共性與參與性
本課程要和大家一起來思考,如何進行藝術實踐,達到社會創新。社會創新的學習者,便可以運用美感和藝術,與社區成員和社會大眾,共同進行藝術實踐,創造社會創新價值,不僅能改進生活,更能帶來豐富的人文及情感內涵。
三、發揮數位平臺特質,跨社區串連的開放與分享
本課程期望每一位學習者由自身環境出發,思索環境及人我關係。建立社群平臺友善的討論空間,由學習者分享經驗及解決方案,開啟每個人對社區的想像,關注地方問題討論,形塑跨社區串連的可能。
課程目標
一、藝術創客(Arts Maker)的實踐能力
學習運用設計思考方法於社會創新的步驟:
- 觀察:先看人們怎麼活動,有什麼問題?
- 想像:針對最關鍵的問題,產生各式各樣的點子。
- 動手做:仔細安排相關元素和媒材,把點子做出來測試。
- 分享:運用媒體,把完成的想法和做法分享給大家。
二、投入社區的藝術實踐
使學習者習得問題思考分析的方法,希望也可以投入自身社區參與。例如本課程所介紹以關渡地區為例,由北藝大不同藝術專業領域的學生與國小學童以「藝術創客實驗室」,完成專案設計及成果展示。
三、在地美感經驗分享與串連
地方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漸從單純的資源爭取、資源分配,到群聚智慧的方案研議,促進生活品質及美感經驗的提昇。藉由社會創新與藝術實踐的方法,使不同特質的民眾都能具備實踐的能力,串連各處社區豐沛的熱情能量。
授課教師
陳俊文老師,專長為新媒體藝術、人機互動、資訊視覺化、社會創新與設計,現擔任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共同主持人兼執行祕書,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國高中教師表演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研習計畫」協同主持人。曾任音樂時代雜誌共同創辦人、亞洲大學資傳系講師、關渡美術館助理研究員、長庚大學工設系助理教授。
陳俊文老師本身具備數位媒體設計及人機互動介面的學術專長及業界經驗,並在本校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及師資培育中心擔任新媒體藝術教學相關課程。過去各項課程均以本校「藝學園」或自製教學網站,掌控進度、發佈教材及繳交及發表作業;並輔以學生日常使用的社群網站,運用其中社團功能,安排正式和非正式的課程對話討論。
課程進度表
第1週:社會創新
第2週:設計思考
第3週:場域探索
第4週:創意想像
第5週:實作分享
第6週:藝術實踐
評分標準
- 平時作業(50%)
- 實體及線上活動參與(25%)
- 專題設計報告(25%)
通過標準
課程及格標準:60分滿分:100分
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Whiteley, N. (1993). Design for society: The social contribution of design. London: Reaktion Books. 為社會而設計 (遊萬來、楊敏英譯) 臺北:聯經.
Brown, T. (2009). Change by desig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吳莉君譯). 臺北: 聯經.
Papenek V. (1972).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London: Thames & Hudson. 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 (楊路譯)。臺北:五南。
Leonard, A., & Conrad, A. (2010). The story of stuff. New York: Free Press. 東西的故事 (吳恬綾、黃亭睿譯)。臺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