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門課主要在介紹臺灣自解嚴(1987)以降的當代劇場概況,兼顧歷史發展、劇團營運、戲劇創作、業界生態與政策環境、表演空間及場館、製作與策展、評論研究與出版等面向,帶領同學一起認識與掌握臺灣當代劇場的藝術特色,以及劇場與社會、文化之間的脈絡關係。
課程目標
我們將透過老師講解、業界相關人士的訪談、重要作品賞析、師生問答、圖表解說等教學方式,而「做中學,學中做」一直是劇場人的工作精神指標,我們也鼓勵同學透過看戲、寫心得、閱讀、剪報(包括紙本書報及網路資料)、線上議題群組討論與分享互動,甚至透過分組採訪、實地觀察、見面會等方式,讓自己近距離地接觸與關心臺灣當代劇場的生態與文化樣貌;對於無法親炙臺灣的遠距同學,也希望能夠透過這門課的學習,得以深入淺出地認識臺灣當代劇場的發展概況。
授課教師
于善祿Yu Shan-Lu
于善祿,現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組博士候選人(肄業)。為臺灣資深劇場生態觀察及戲劇評論家,相關評論文字已有數百萬言,廣佈於眾多華人藝文報章媒體;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文戲劇,尤其對於香港、澳門及新加坡等地華語劇場發展現況,有深入的觀察研究與涉獵;另外在西洋劇場史、台灣劇場史、應用劇場、戲劇美學理論方面,也是其擅長的學術領域;長年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臺北市文化局、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臺新藝術獎、牿嶺街小劇場等機構之評議委員;著有《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臺北:黑眼睛文化,2007)、《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臺北:臺北藝術大學,遠流,2014)。
課程進度表
第1週:歷史發展
第2週:劇團營運
第3週:戲劇創作I
第4週:戲劇創作II
第5週:戲劇創作III
第6週:製作與策展
第7週:評論研究與出版
第8週:總結與前瞻
課程內容
週次01 歷史發展
課程目標與特色
臺灣劇場簡史
臺灣小劇場運動
解嚴以降,劇場與社會文化之間的脈絡關係
課程小結
週次02 劇團營運
劇團運作、環境與政策、媒體與資源
訪談:郭文泰與葉素伶(河床劇團)
訪談:汪兆謙(阮劇團)
課程小結
週次03 戲劇創作I
臺灣當代劇場的大致分類
藝術劇場
應用劇場
訪談:張嘉容(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
訪談:汪虹(綠光劇團)
課程小結
週次04 戲劇創作II
創作與演出空間
訪談:Jayanta與林浿安(EX-亞洲劇團)
訪談:王榮裕與遊蕙芬(金枝演社)
課程小結
週次05 戲劇創作III
場館經營、作品與空間的互動
訪談:姚立群(牯嶺街小劇場)
訪談:鍾喬(差事劇團)
課程小結
週次06 製作與策展
策展與製作
訪談:耿一偉
訪談:鴻鴻
課程小結
週次07 評論研究與出版
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研究與出版
訪談:林乃文
課程小結
週次08 總結與前瞻
臺灣當代劇場的前瞻與未來
上課形式
本課程分為8個主要單元,每個單元由數個小單元所組成,每個小單元提供一段10-15分鐘的視頻影片。另安排期末作業、平時作業用以考核學習成果,考核標準請參見「評分標準說明」。
評分標準
討論區:10%
作業1:你對台灣戲劇的認知是什麼?你覺得台灣的戲劇怎麼樣?30%
作業2:請選擇一齣「台灣」的劇場演出,去觀賞,做紀錄,並試著提出你的評論意見。如果能夠附上票根、演出場地、或任何可以證明你在現場的照片、證據、資料,會更好。30%
作業3:請針對這門課,寫下你的學習心得、觀察與建議。30%
通過標準
課程及格標準:60分滿分:100分
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本課程無須背景知識,適合所有劇場藝文愛好者(高三生、大學生、一般社會人士皆適合)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