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程目標
1.依東方宗教(特別是佛教)的生命哲學,作「養生」要件之系統論述,並且傳授實務操作之原理、階次、要領。
2.助益學生之身心健康與情緒管理。
3.培養學生之光明心性與潔淨品格。
4.培養學生養成自利、利他,兼善天下之寬廣胸懷。
課程進度表
第1週:緒論
第2週:四大與四食
第3週:養生第一功法:姿勢端正
第4週:養生第二功法:四大平衡
第5週:調身功法示範
第6週:色法的成因
第7週:觀呼吸
第8週:調心功法 - 禪修
第9週:禪定力的培養
第10週:禪修實作
第11週:禪法解析
第12週:禪修正見
第13週:修行的關鍵-心念
第14週:心念的鍛鍊-信、進、定、慧
第15週:心念的鍛鍊-慈、悲、喜、捨
第16週:慈悲觀與功法操作分享
第17週:人生五論 -善生與利生
第18週:人生五論 –往生與無生
課程內容
1.依佛法「身心交感」的緣起論,與「身、受、心、法」的四念處,讓學生認識自己的身體,依於姿勢、飲食、運動與作息,學習「調身」的原則與功法。
2.由「養生」而進階至「善生」,讓學生學習依於「正念、正知」而作初階之「調心」,以及進階之「四念處禪觀」修學。
3.由「善生」而進階至「利生」,讓學生理解「護生」的原理與「中道」的原則。
4.將佛法的養生觀,對應於西方醫學的人體解剖與中國黃帝內經與漢方醫學的陰陽、五行、經絡穴道等理論,並旁及當代盛行之「自然醫學」,作生動有趣的闡述。
上課形式
採師生互動模式進行,教師透過主題探討、動機引入、概念說明、故事舉隅、動作示範等方式營造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參與回應問題,並作重點式的議題討論。互動模式原則採學習平臺師生及同儕討論模式進行。部分單元提供靜立、靜坐、靜行、運動之教學,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體驗,並製作學習歷程記錄。
評分標準
課程及格標準: 60 分 滿分: 100分
平時作業:(進行方式及成績比例)
平時作業佔總成績70%。
課後即時測驗:有關養生學理部份,每單元課程學習之後,即設計三至五個選擇題,學生能藉此即時檢測觀念吸收情況。
平時功法練習:有關養生方法部份,依據功法與靜坐之內容,於每單元課程,建議學生每次所需練習之時間或次數,以達到身體平衡之功效。初學者,鬆肩功法,從到平日保健,其數量從108回到648回,靜坐則從20分鐘到40分鐘。直至課程結束時(約三個月),其體能與耐力,能增加到功法1080回,靜坐60分鐘以上為佳。
期中考:(範圍、方式及成績比例)
期中評量佔總成績20%。
時間與範圍:於第九周第四節課程完成後舉行,評量範圍為前卅六節課程之內容。
評量方法:針對養生學理部份,回答十個選擇或簡答題(佔20%)。針對實作功法部份,填寫一份個人每日練習之次數統計。(佔20%)
期末考:(範圍、方式及成績比例)
期末評量佔總成績10%。
時間與範圍:於第十八週第四節課程完成後舉行,評量範圍為後卅六節課程之內容。
評量方法:針對實作功法部份,填寫一份個人每日練習之次數統計。(佔10%),填寫一份學習心得問卷(10%)。
討論區互動事項:
於課程進行中,隨時可以針對個人學習情況,於討論區中留言提出問題或發表心得,並開放學生相互討論。
通過標準
課程及格標準:60分滿分:100分
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無須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建議參考書目
一、指定教科書
1.印順法師,《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
二、參考書籍
1.《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2.印順法師,《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
3.聖嚴法師,《學佛群疑》,臺北:法鼓文化
4.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桃園:法界出版社,2003年。
5.釋昭慧,《佛教後設倫理學》,桃園:法界出版社,2008年。
6.釋性廣,《燃燈引路》,桃園:法界出版社,2003年。
7.釋性廣,《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桃園:法界出版社,2006年。
常見問答集
是否可供選課學生下載?或下載開放時間設定?
可供選課學生下載,首次下載開放時間設定為103.9.15-103.12.15。